音频

https://notion-music.malinkang.com/player?url=https%3A//media.xyzcdn.net/5e4ee557418a84a0466737b7/llsY8q8zgjFMYTiXaip0og3xF3UW.m4a&name=393 在巴黎教会档案里发现一座中国东北村庄&cover=https%3A//image.xyzcdn.net/FrYMqb37Wg_LA8aenDJJ8SFGsjea&artist=声动早咖啡

章节速览

00:00 东北村庄与法国传教士的跨文化交流

<aside> 💡 本期节目邀请了香港大学现代语言文化学院的李骥老师,讨论他关于19世纪到20世纪间东北一个村庄与法国传教士相处的研究。李骥老师在巴黎发现的中文书信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关键资料,这些书信夹杂在法国教诲档案中,揭示了一段被当代语境遗忘的历史。节目回顾了传教士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威廉穆瑞对盲文的改良和17世纪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在南明王朝末期的活动,为听众带来了新的视角。

</aside>

01:36 从法国史到中国东北传教史:李骥的研究历程

<aside> 💡 李骥原本在北大主修法国史,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深造,研究方向逐渐转向欧洲史,尤其是宗教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在国内学习期间,宗教史鲜被提及,但到了美国后,他发现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和天主教在西方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这促使他开始对宗教历史产生浓厚兴趣。随后,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中国东北的传教历史,特别是19世纪到20世纪间,当地百姓与来自万里之外的传教士长达几十年的相处历程。这段历史因缺乏记载而鲜为人知,直到李骥发现了相关档案,才得以重见天日。尽管传统上中国近代历史研究多聚焦于耶稣会传教士,李骥的研究则将视角转向了法国教会,从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aside>

03:57 从法国档案中探索东北历史

<aside> 💡 对话讲述了一个人在2000年初进入美国学习法国史的经历,特别是受到Tina Good man的影响。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开始研究法国大革命,并逐渐转向研究中法交流,尤其是法国传教士在东北地区的活动。通过访问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馆,他发现了大量未被研究过的档案资料,包括传教士报告、统计数字以及中文档案,最终发现了杜氏书信,为东北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文化冲击和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从依赖二手资料转向直接接触一手档案。

</aside>

07:50 中国女性手记中的信仰与文化传承

<aside> 💡 几封由中国女性手写的信件在法国巴黎被发现,这些信件内容独特,情感丰富,使用了非常质朴且具有个人特色的中文。研究这些信件揭示了19世纪东北农村女性的识字情况,尽管当时女性的识字率极低,但这些女性却能读写,并通过信件表达对神父的思念。信件中的女性并未自称为神女,而是被称为守贞女,她们在没有进入修院的情况下,服务于教会,承担传道和教育职责。这些发现不仅展现了女性在信仰中的角色,也反映了当时天主教在中国传播和教育普及的特殊方式。

</aside>

12:30 巴黎外方传教会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传教活动

<aside> 💡 对话探讨了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传教活动的角色。巴黎外方传教会成立于17世纪中叶,主要由法国神父组成,旨在摆脱葡萄牙保教权的控制,直接效忠于教廷。该会于19世纪后半叶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大门重新开放,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特别是在东北、新疆、西藏、云贵川等边缘地带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与当地百姓建立了密切关系,与早期走上层路线的传教士如利玛窦形成鲜明对比。

</aside>

16:18 晚明至清初的耶稣会传教士与中国宗教历史

<aside> 💡 从晚明时期开始,大量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并走上层路线,影响了朱明王朝和清朝的高层。这一过程涉及了中国近代三百年的宗教历史,包括晚明时期的大翻译运动,江南士大夫学习拉丁语,将欧洲拉丁文文献翻译成汉文,以及19世纪传教士的直接活动。其间,康雍时代的禁教事件和礼仪之争成为关键转折点,其中礼仪之争的核心在于天主教徒是否应该祭祖。耶稣会与八外方在这一争议中的立场截然不同,反映了两者在神学解释、文化水平和社会阶层上的差异。耶稣会士以其高文化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崇敬,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学、地图制图等知识,而八外方传教士则更多地出身于中下层,深入民间社会,且在文化贡献上不如耶稣会显著。

</aside>

20:12 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

<aside> 💡 对话探讨了传教士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及其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一方面,传教士从事古典典籍翻译,服务于精英阶层;另一方面,他们深入基层社会,与普通民众生活在一起,通过书信等文字记录反映了下层百姓对宗教的理解和表达。此外,讨论还涉及传教士在明清时期的政治角色,以及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时期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东北地区的活动情况。

</aside>

23:33 禁教时期李安德日记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aside> 💡 在禁教时期,一位名叫李安德的中国天主教徒在四川留下了以拉丁语写成的日记。尽管这部日记对研究中国地方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因拉丁语的门槛,许多研究者无法直接解读。有学者开始学习拉丁语以解读此日记,并最终促成了其翻译工作。近期,八外方的神父宣布,李安德的日记已经被翻译成法语和英语,并计划出版,同时中文大学天主教中心也在组织中文译本。这些翻译工作为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将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地方社会的理解。此外,对话还提及了东北地区早期传教活动的稀少记录和相关档案材料的寻找过程。

</aside>

26:56 东北地区天主教移民的历史与影响